400-076-6663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行稳致远 为稳就业赋能
2020-08-26|我的网站

1743057552167423.gif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渠道。人力资源服务的有效提供,能够极大提升劳动者与岗位匹配的效率,有效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大缓解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问题。

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设立固定招聘(交流)场所3.3万个,建立网站1.5万个,共帮助2.55亿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为4211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服务。

一、跨界融合打造多元服务开拓思路保企业保就业

“作为一种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具有双重角色,其本身既是一种战略性产业,又是其他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唐鑛表示。上海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庆阳则基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角色定位,厘清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就业的基本逻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企业如果有订单才会招人,没订单就有可能减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谈保就业的关键在于保企业、保市场。对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而言,要为企业提供包括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评价考核体系设计在内的立体化产品,帮助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做好产品升级,把产品卖出去,人才能招进来。”朱庆阳表示。

当前,由于产业结构正经历着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边界不断地被突破、被扩展、被延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甚至跨界到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事务,而是面向市场。”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社局副局长、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梁雨钝表示。“在未来,人力资源服务供应要进行重构,做到服务规模化、业态高端化、经营合规化。”梁雨钝说。

在这方面,广州红海人力集团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主动对接企业各类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需求,为湖北省内企业积极提供为期半年的‘免费管理诊断、专业顾问对接’线上咨询服务;在法律服务方面,我们为广大企业和职工提供了各类法律问题的在线即时解答以及合规服务。”广州红海人力集团董事长熊颖表示,这些尝试将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向企业战略管理全过程进行了拓展,为保企业、保就业贡献了力量。

专家指出,想要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就业作用,应以人力资源服务提质增效为导向,进一步促进产品业态向价值链中高端拓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唐鑛认为,人力资源服务要“专、精、深”地为企业解决个性化问题,避免服务同质化现象,要在思维模式、客户需求等方面入手,寻找新的服务定位,不断发掘客户新的服务需求,开发互补性产品。要着力通过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在劳动力市场中合理配置资源,从而促进劳动就业。同时,要帮助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效率,进行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就业形成良性互动。

“要加快培育新一代招聘技术、高端猎头、战略咨询、供应链管理、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服务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形成适应人力资源服务新消费和提供中高端服务的多元化产品体系。聚焦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加强不同产业部门的纵向与横向资源整合,推进‘人才+资本+技术+服务’的跨界融合,形成更具价值型服务的协同发展产业链和创新型产品业态。”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董良坤表示。

二、科技赋能人力资源管理为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撑

在新经济时期,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促进稳就业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比如,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导致人力资源配置出现结构性矛盾;传统岗位消失、新型岗位出现,就业结构产生剧烈调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灵活就业的日益普及,也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出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

“可以说,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数字化时代正式来临,给就业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资本、产业、市场在大规模地向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应用集聚,‘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将成为HR应用产品发展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具的一部分,大公司强势介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梁雨钝表示,以招聘环节为例,互联网巨头跨界切入招聘市场,社交短视频正成为传统招聘模式的补充,聊天机器人开始任首轮招聘面试官,招聘手段与招聘方式正在迅速蜕变。对此,唐鑛建议,要顺势而为,将人力资源服务业和新兴科技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更好地支撑就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而言,智能时代,数据先行。“我们成立了广州红海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构建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多维度的精细化分析,同时深度挖掘人力资源管理数据的战略价值,实现人力资源数据对业务的赋能。通过云端共享,提取脱敏数据形成行业参考数据。无论是对企业客户个体还是所在行业,解决方案都将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数据的价值重塑。”熊颖表示,流程化、数据化、场景化的高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将对优化人力资源流动配置、稳就业促就业提供支持。

专家认为,未来应以扩大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供给能力为导向,进一步促进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高质量就业提供更加智慧化、便捷化的服务平台。具体而言,董良坤建议,引导和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和扶持一批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服务工具的新技术服务应用,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新兴产业领域的数字化服务效能。

“同时,要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就业提供数据支持。以强化服务手段、优化商业模式、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为方向,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清单制度,依法有序向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放产业、人口、教育、医疗等有关数据信息,为高层次人才预测、有效吸引和留住中高端人才提供配套的数据服务资源。”董良坤说。

三、丰富就业服务供给方式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

3月1日至7月1日,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人才服务进校园”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活动,该活动包括网络招聘会进校园、招聘会进校园、人才测评进校园、进校园特色活动四项内容。

“人才测评进校园服务让我受益匪浅!诺姆四达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在线测评,报告显示从事律师行业可能比考公务员更适合我,我据此在后面的招聘活动中对接了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目前与HR沟通得很顺利。”华东政法大学应届毕业生宋珊妮告诉记者,专业的人才测评服务帮她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

研究表明,人力资源服务业能通过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各类信息,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实现快速、高效的匹配,也能够通过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显著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疫情的影响下,16-25岁年龄段的就业人口参与度呈降低趋势,适龄人口和中老年人口就业参与度也明显降低,经济不确定性使大幅扩招的需求变窄。与此同时,新技术、新业态人才短缺,人才供应存在结构性失衡。

“新技术、新业态人才的短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出新要求。劳动力、人才资源开发尤其是职前、职中和职后的技能培训,应得到更多重视和投入。对很多企业而言,在外部招聘难度增加时,通过更加完善、质量更高的培训项目来提升员工学习能力,从内部培育人才,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梁雨钝表示。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应充分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各类实用性强的线上线下培训服务,支持其联合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发优化技能培训项目,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稳岗扩岗、以训稳岗、重点群体专项培训等工作,通过优化就业服务提升劳动者素质。“建议将职业技能培训和产业需求相结合,明晰产业人才模型,精准定位培训对象群体在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通过技能培训助推产业升级与就业促进间良性互动。”朱庆阳说。


附:《中国劳动保障报》热点聚焦

2.jpg